片片荷叶高低错落、如伞盖遮天,荷叶间,朵朵荷花亭亭玉立,竞相绽放,婀娜多姿。8月12日下午,记者来到迎江区长风乡将军村,62岁的李家亮站在荷塘边,正忙着给塘里的中华鳖喂食。
“这是我们村的‘藕鳖混养’基地,有100余亩,现在正是莲蓬上市的时节,我们一边卖莲蓬,一边卖鳖。”李家亮曾是将军村的文书,2020年退休后,又被村里聘到村集体的产业基地从事管理工作,每月能挣2500元。谈起乡村十年来的变迁,他感触颇深。
“你看我们这田地里,这片是大棚蔬菜,那片是花生,前边还有大棚蓝莓……”顺着李家亮指的方向,记者看到了大片的蔬菜基地、花生基地、蓝莓基地、藕虾共养基地等,“10年前,这些田地都是村民自己耕种,旱地种棉花,水田种水稻,赶上好年景才勉强够自家吃。”
将军村东临长江,西与破罡湖接壤,易遭水患。以前每遇强降雨,破罡湖易出现漫堤险情,村内的庄稼常常绝收。10年来,破罡湖闸站经过除险加固、新建破罡湖东站,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,村内产业发展有了保障。
“2012年起,村内土地开始集中流转,引进大户、企业统一种植,土地‘活’起来,村民也跟着富了起来。”土地流转是提高农业经营效益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。在李家亮看来,将军村的变化是从土地流转开始的,“土地流转后我家的收入多多了,每年除了近3000元的土地承包费,妻子在各产业基地务工,每月还能挣2000元工资。”土地流转不仅使农村一大批劳动力从粗放型农业生产中解放了出来,还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,实现了土地由分散独立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。将军村也开始涌现出特色产业,陆续有了100亩蔬菜基地、60亩菊花基地、200亩稻虾共养基地、360亩蓝莓基地及140亩花卉苗木基地等。
村内产业兴旺,人居环境也在逐渐变好。“以前是泥巴路,雨天出门得穿雨靴,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,雨天可以穿皮鞋出门;以前家里用的水来自乡里的自来水厂,水质一般,现在城乡供水一体化,用的是城里接来的自来水,干净、卫生、方便;还有厕所,以前是旱厕,一到夏天就很臭,现在全免费改成了水冲式厕所,干净又卫生……”李家亮细数着十年来生活的变化,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,“还有,得益于村集体发展的特色产业,让我退休后的生活充实而美好。”
“以前,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靠水面租金,现在我们有100亩‘藕鳖混养’基地、10亩大棚草莓、50亩紫薇、20亩花生及一家农家乐,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2万元。”将军村党支部书记王向阳介绍,2020年,将军村利用本村资源优势,结合省委组织部实施的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,投资100万元对村内102亩低洼地进行改造,发展藕鳖混养项目,当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,年底就实现经营性收入30余万元,带动10余名村民就业。2021年,该村又利用30万元项目资金,将该基地打造成集特色养殖、垂钓、采摘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区,积极融入到迎江区打造的“一线一片一块一体多园”的产业布局中去。同时,将军村还利用近郊优势,投资20万元,新建钢化大棚发展10亩草莓种植,全年为村集体创收10多万元。
随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,来村里采摘、垂钓、休闲度假人员逐渐增多,2021年将军村通过盘活将军小学闲置资产,投资34万元,将其改建成农家乐,当年10月正式营业,目前已接待2000多人次,实现经营性收入20余万元。此外,村“两委”还看准周边劳务市场,成立劳务公司,并将村内剩余劳动力登记造册,方便用工时联系。目前已带动100余名村民就业,并为村集体创收10余万元。
“今年,特色产业齐头并进,截至5月份,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82万元。”王向阳说,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,村内的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。如今的将军村,进村主干道是4米宽的沥青路,在中心村庄,休闲广场、文化大舞台、标准化的卫生室、老年人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,该村还获得了“全国文明村”称号。全媒体记者 查灿华 通讯员 罗海霞